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證券分析實踐--從香港經驗認識國企前景(精裝本)

書名/叢書:證券分析實踐--從香港經驗認識國企前景(精裝本)

作者/譯者/編者:林森池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111416
圖書分類:金融投資
出版年月:2005/3
頁數:184
開度:195x270mm
定價:150.00


內容簡介
  作者強調,投資股票是嚴肅行為,並不單是買一個股票編號,藉著漲價獲利;而是將資金經營一門生意,透過公司成長,分享利潤。前者的投機心態,如同買「六合彩」,等待幸運之神出現,結果往往是失望離場。後者通過基礎分析,徹底理解公司的運作、效率、財務狀況及、經營環境等,減低投資風險。選擇優質公司的三部曲如下: (一)必從宏觀角度考慮,經濟是否處於起飛階段的高增長期; (二)公司是否擁有市場經濟專利; (三)用基礎分析技巧深入研究公司過往業績、各項回報比例、現金流、未來的前景、管理層的作風及「內在價值」。投資股票時,理想買入價最好是較「內在價值」為低。  書中並無任何複雜程式,普羅大眾也能明白箇中秘訣。作者利用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分析實例,讓讀者能掌握基礎分析的步驟及工具,選擇優質公司作長線投資致富。
選載
序﹕精明投資有賴基礎分析  林行止  與森池兄交往比《信報》的歷史更久遠,當他索序時,筆者一口答應。  森池兄早已「金盤洗手」,日以課兒為樂,最近花了整整一年半時間,帶著「入室弟子」「全職」撰寫此書,目的是為了把半生「實戰」所累積的投資分析「藝術」嘉惠後學,傳諸後世。細讀初稿之後,筆者認為他的心願可達。他是本港少有「土生土學」從事證券分析且有大成的先行者,三十多年的經歷、閱歷、資歷,具有扎實的理論與實務技巧,不言而喻。  投資帶有若干賭博成分和運氣,那是無可置疑的。然而,賭博的「彩數」不能累積,投資經驗卻可代代相傳,供人借鑒,我們現在仍參閱十八世紀狄福(D. Defoe 1660-1731)、麥基(C. Mackay 1814-1889)和格拉罕(B. Graham, 1894-1976)的著作,便是顯例。所以,不論是機構性還是個人投資,參攷、學習前人經驗累積起來的知識,是欲做資金主人者增加勝算的不可或缺的門徑。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天下更沒有不勞而獲的投資果實。換句話說,要在股市中有所斬獲,絕不能單憑「彩數」;努力研讀、領會投資理論特別是結合實踐經驗的理論,是必不能少的功課!  投資者因應形勢、捉摸股價的線索,不外乎三方面——基礎分析、技術走勢和捕捉市場情緒(股民心理)。在有效率的市場中,公司數據和動向能夠第一時間在股價上反映,因此,基礎分析在健全的股市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股市裏,見樹不見林的人多的是;具備既見樹又看林本領的,彌足珍貴,當為人們所師法。森池兄在港大唸歷史,在英資大行任分析員時便以治史的慎密態度觀察經濟與股市發展的互為因果,透徹周延。經濟一向著眼最多數人的利益,投資則講求個人口袋的進賬,二者雖非楚河漢界,卻亦涇渭分明。森池兄出入股市,既有經濟角度的宏觀方位,復有迂迴精微的利害心眼,明乎南北西東為有定之位,前後左右為不定之位,進退有度自然不是問題,掌握基礎分析的學問,股市竅妙也就更易洞悉。  森池兄對香港股市(旁及中國)認識深刻,本書所舉的例子,具為香港股民耳熟能詳的企業,所舉事例,股民記憶猶新,絲毫不覺疏遠;他把基礎分析證券的「方法論」和盤托出,輔以抽絲剝繭的解釋,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令讀者對投資之道的實在與玄機頓有所悟,受益是不在話下。  不作盲目的股市「追風俠」,大中華地區投資,不論專業與業餘,皆應以這本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著作,作為有備而戰的「基礎」讀物。(二00五年一月四日 香港)前言   基礎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的鼻祖是美國人葛拉罕(Benjamin Graham)。1928年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證券分析。1934年,他與道德 ( David Dodd)合作著寫了一本名為《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的書,開創了用基礎分析,來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作為投資準則。 他的學生譚普頓 (John Templeton) 及畢菲特 (Warren Buffett) 更是青出於藍,投資上的成就舉世馳名。  1969年筆者初次涉足香港股市。1972年受聘於英國維高達證券公司(香港分行),成為「在職受訓」(Trainee)證券分析員,對香港上市的股票進行基礎分析。當時我們以香港及海外的投資機構為對象,向他們提供獨立的投資顧問服務及港股的資訊。  從事基礎分析是需要投放很多人力資源的,因此「資料室」通常被視作經紀行內成本最昂貴的一個部門。七十年代,基礎分析所提供的資訊,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專業標準服務。但在80年代中期以後,基礎分析卻漸趨式微,原因如下:  (一)投資普及化、平民化:七十年代末期,英國保守黨再次執政,戴卓爾夫人上台,為挽救當時英國的經濟危機,利用小市民的投資力量,將當時頹敗的英國國企改革及上市。1980年美國總統列根就職,亦接受這套以米塞斯(Ludwig E. Mises)及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為主所倡導的理念,提出供應經濟學。其概念就是由個人的自由,發展至經濟上的自由發揮;打破壟斷,拆牆鬆綁,大幅度減稅,鼓勵創業,從而鼓勵小市民將儲蓄投入股市,容許新興概念公司在沒有業績支持下上市集資。後來美國更推行免稅的401退休計劃,即個人在股市投資獲利不用繳稅。有了新興行業也就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不過投資普及化的對象是小市民,他們不注重基礎分析,反而傾向急攻近利,追求快錢。  這個熱潮亦蔓延到整個西歐。法國在1984年通過的銀行法案 - 容許原來由政府全資擁有的國家銀行可以上市「私有化」。很多規模大的法國國家銀行都在八十年代上市,但速度當然追不上英國。  (二)八十年代個人電腦普及,技術性分析泛濫,全球投資風氣轉趨利用技術分析從事短線買賣,而忽略長線投資。當時的風氣就如曹仁超的名句:「有大智慧不如趁勢」。九十年代電腦更發展到可以網上買賣股票,增加了普及性。  (三)1986年香港四家交易所合併成現時的聯合交易所;同時英國金融業出現名為「Big Bang」的大改革。改革重點在於廢除固定佣金制度,經紀公司再不用以合夥人或個人形式成立,而可用有限公司經營;同時容許外國金融機構收購這些英資證券商,最明顯的例子有花旗銀行收購維高達證券公司、瑞士聯合銀行收購Philip & Drew、Security Pacific亦收購當時英國最大經紀行Hoare Govett。一連串的發展令到投資銀行可以作全球化發展,加劇了行內的競爭,佣金不斷下跌,令到傳統的基礎分析師,要改變他們長線投資的推介策略,改而注重短期的發展,利用每個藉口希望客戶買賣頻密,提升佣金收入。  (四)在金融業全球化發展下,投資銀行可以大做新上市(IPO)生意或跨國收購合併,這些業務的顧問費用相當可觀,比傳統的經紀業務,高出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在進行這些業務過程中,投資銀行往往利用證券分析員的專業分析,推介新上市的業務,令一般投資大眾接受這些產品。猶有甚者,有些分析員淪為投資銀行的推介工具,缺乏了本身專業的獨立性。  忽視基礎分析的專業獨立性,終於帶來惡果。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過往分析員用高深的程式來推介科網公司,結果證明這些投資與現實社會脫了節,太高的估值沒法得到盈利的支持;科網股一跌不可收拾,令不少人一生積蓄付諸流水。  2000年後,美國證監(SEC)實行亡羊補牢,起訴多家投資銀行,並勒令證券分析員與投資銀行業務分家,以保持證券分析員作為投資顧問的獨立性。不但分析員要遵守嚴謹的利益衝突規條,基金經理的個人投資也要向大眾公開。同時,英國政府亦加強了監管,本來由倫敦交易所辦理的事項:如新股上市審批、上市公司敏感資料消息披露等監管工作,從2000年起轉移到英國證監(FSA)管轄。  過去20年投資平民化的蓬勃發展,經過2000年的泡沫爆破之後,可以說是塵埃落定。現時,畢菲特被全世界譽為最偉大的投資家,雖然他本人並未有任何著作,但不少外國的金融作者均以他的投資成功經歷編寫著作。實際上畢菲特就是基礎分析的信徒。他是葛拉罕的學生,而且青出於藍。他的長線投資成功因素,就是利用正確的基礎分析,找出值得長遠持有的生意,再強調他所投資的是生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股票編號。  讀者應要理解整個投資普及化,其實是製造機會給聰明的投資銀行家,讓他們將你的儲蓄變成風險資金。就像早期歐洲合資組成遠征貿易船的形式一樣,這艘船可能是一去不返的。在政府的立場而言,這形式是對經濟有利;對投資銀行家而言,這是賺錢機會;而小股民則花多眼亂,風險極高。因此只有基礎分析才能減低投資的風險、才能為你的股票投資「把脈」。通過分析你才會理解公司的運作、效率、財務狀況及經營環境等。通過分析才能提升你的投資視野,改變「買六合彩」的心態,明白到股票投資就等同你參與該公司的生意。配合投資普及平民化,股票的基礎分析亦必須成為市民的普及常識,使他們可以保障自己的投資,以免血本無歸,避免年老時成為社會保障的另一大包袱。  筆者寫此書目的是希望證券界能夠再次注重基礎分析,亦希望小市民能夠自己去做基礎分析。畢菲特的基礎分析,不需要運用微積分或愛恩斯坦的數學程式,他的基礎分析實際上是每個專業證券分析員都懂得怎樣運用。希望這本書能夠將專業的證券基礎分析平民化、普及化,即使讀者沒有與證券相關的專業訓練,也可以理解箇中奧秘,減低投資風險。  筆者亦希望將有關知識送給中國的13億人民。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一日千里。1990 - 1991年上海及深圳股市正式成立,1993年國企及紅籌開始來香港上市,根據日本和香港過往的發展經驗,中國未來證券市場的發展前景是一片樂觀的。筆者相信未來30年會是中國股市發展的黃金歲月,就好像1964 -1990年的日本及1968 -1997年的香港,所以本書的後半部會分析香港過去股市數次泡沫爆破的原因,希望讀者能鑑古知今,把握中國未來的黃金歲月,克服貪婪及恐懼,脫離投機並進入成熟的投資致富途徑。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整個經濟及企業管治亦能進入更高水平。  筆者寫此書有賴黃書耀先生鼎力支持。他曾是信報的記者,綽號「金牌打手」,用倉頡輸入文章比筆者口述還要快,而且其人性格好學,天資聰敏,希望透過這次合作,能夠讓他更深入了解到基礎分析的竅門,黃書耀可說是筆者退休後收的入室弟子,希望他前途無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