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性政治

書名/叢書:性政治

作者/譯者/編者:游靜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115314
圖書分類:社會學總論
出版年月:2006/3
頁數:272
開度:140x210mm
定價:60.00

內容簡介
  九十年代至今,不少學者以本地的性相(sexualities)、性向(sexual orientations)、性小眾(sexual minorities)為焦點,作出開疆闢土的研究,但這些討論往往很少步出學院以外,與公眾分享。同時,性小眾社群在過去十多年亦積極於自我組織,為不斷被主流傳媒及社會保守勢力扭曲的弱勢主體發聲、指斥不義、爭取平權。本書集結了這兩種聲音,把性教育、性文化以及性權意識所涉的各項社會政治議題一一辯析,從而開拓論述香港性政治的空間。這是一本對性文化與性別研究有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入門讀物。
選載
序:開拓香港論述性政治的空問  編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動機,是來自於在香港學院中教 文化研究課程時,發現切合本土歷史社會脈絡的中文性別研究讀本非常缺乏,不得不經常迫學生啃英文文本。大家除了有語言障礙外,也須處理文化翻譯的問題:在英文語境中成立與發展出來的論述,未必在中文思維中找到同樣的意義。舉一些在英語酷兒(「酷兒」也是從英文語境借過來後,在不同的中文語境中經過一段協商過程才慢慢被廣泛消化的語彙)論述中常見的話語:如 butch、 femme、dyke等性身份,在華文社會脈絡中也不是可以三言兩語、搬字過紙地翻出來;不同社會的脈絡又對這些意念有不同的詮釋與挪用。  開拓切合香港在地需要的中文性別論述異常急切。基於香港探遠的殖民體系及學院制度化的要求,學者經常被迫用英文寫作,而且文章多發表在外國學刊上。這大大削弱了香港學者介人本地社會的空問,及與社會現象、趨勢積極對話的可能。其中一個效果是使香港學生、傳媒與公眾也不大知道社會上誰在甚麼方面、對甚麼議題特別有研究經驗,讓研究得來的成果難以透過非學院的渠道傳 播。本書在編輯的過程中,除了邀請本地學者就個別議題撰文外,更特別把過去幾年數篇在學院中出現過、原稿為英文的論文翻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考慮到香港特定的文化語境,作出了一些企圖促進跨文化對話的策略性取捨,如Amy Sim的英文原文中描述兩種印尼女同志身份 (Sentul/Kantil)時詮釋為歐美語境的「butch/femme」; 我們為了讓這文本能進一步與本地同志社群對話,故選擇翻成香港流通的類近性身份:TB/TBG,尤其是作者也在文中提及到,印尼女同志身份「Sentul」與「Tombois」兩用語有一定的共通性。  這四篇翻譯文章包括《愛〔滋)的教育—基進實踐 的政治、倫理與美學》(梁碧琪)、《基出我天地:邊綠、社群與香港男同志》(江紹琪)、《TB的陽剛特質:身份及身體建構》(賴婉琪),及《過渡中的性態》(Amy Sim),皆處理極其開創性的議題,結合鮮活的田野研究與理論分析,在在向我們揭示了香港性議題、性態及性小罕研究的多元活力,與各種尚待進一步發掘、探化的空間。希望透過這些翻譯,可以從而擴大這些文章的本地讀 者群,及它們介入本地社會的能動力。一‧性公民權與教育  本書第一部份分析制度層面的性政治,從正規政治的參政策略與法制改革至產業規範、教育與企業體制,多面向地探討社會體制上加強性公民權的可能。  香港的反性別歧視條例於1995年通過,保障僱傭、 教育、貨品及服務提供、處所管理、諮詢團體的投票資格、參與社會及政府的活動等七個範疇,並指明(只)保障男性和女性。這條例明顯旨在促進兩性在公共領域中的平等參與機會,盡量不介入私人領域,也不挑戰男女二元性別概念。金佩璋在《當女人作為公民……》中指出,香港的正規政治領域中,參政的女性須依循「本者」(如西方/現代、健全、中產、白種/支配種族、成年、男性、異性戀、基督新教等)的價值觀作為基礎和標準,讓自身經歷「去性別化」過程來換取可信性,包括改變其儀容打扮。所以即使法律看來「保障」女性在公共領域中現身的權利,但權力在不同的場域中滲透,包括在所有人的身體 中(傅柯1979);權力透過我們的身體與不同的場域發生互動,界定我們作為性(性別、性身份、性態)主體的自由與限制。歐美社會經過女性主義思潮洗禮後,衍生了豐富的探討私己政治的論述,讓我們看到非本者的身體如何在以本者為中心的權力結構中被她者化。但權力從來不是固定、封閉的;剛相反,它流轉不定,經常重新酊置、整合,成為霸權,或被轉化成抗爭。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約翰•波格(John Berger)在2001年受BBC訪問時 提出葛蘭西(Gramsci)的學說中,一直有「愈沒革命,便愈有希望」的訊息;愈獨栽的統治(或愈資本主義化的 社會)愈讓掙扎的可能滲透在社會上的每一層次。社會政 治化的動力正是來自對長遠改革的持續想像,及在每一層次、每一場域上的不斷介入(McRobbie 2005)。先要放棄對固有「一次過」革命的想像,才能讓社會有持續轉化的可能。研讀性政治,是迫我們釐清怎麼樣的權力架構讓某些意義變得霸權,又如何想像改變這些架構。  邵國華勾劃出過去十年同志社群在香港法律層面抗爭的來龍去脈,及今年重被提出來諮詢的性傾向歧視法的內容與在本土社會的意義。何春義在台灣公娼被剝奪工作權後,審視性工作在被刑事化的過程中,女性的自主受侵害、身體被高度規管、性污名被強化、社會進一步非性化/「淨化」等問題。性小罕在工作、住屋、尋求醫療服務這些日常具體領域上,尋求平等對待,正如卡維波所 言,是在政治意識開放的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性公民權的一 部份。讓性小罕爭取掌控自身性行為、性態、性身份的運動政治化,使性大眾逐漸感受、瞭解與質疑個人作為性主體的自由與權力,追求更多元、從差異出發的制度,才可打破目前正規政治的非性別化、非性化僵局。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