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閒讀偶拾


書名/叢書:閒讀偶拾

作者/譯者/編者:林行止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018416
圖書分類:中國現代作家文集/總集/選集
出版年月:2004/6
頁數:294
開度:140x210mm
定價:70.00


內容簡介
  繼《閒在心上》和《拈來趣味》兩部散文選之後,另一本林行止散文集,但歸入「林行止作品集粹」之一,是一新開系列。  該書仍為林行止專欄文章中的文化類散文為主,話題偏重文化生活,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話題廣泛,深入淺出。
選載
嫉洋如仇魯迅誤打陳煥章  瀏覽唐紹華的《文壇往事見證》(台北傳記文學社,1996年),在〈學院派的作家們〉一文(頁七三/七六),有意外的發現。唐紹華1907年生於安徽巢縣,南京中央大學畢業,長期在國民黨宣傳部任職;戰後在上海組「中國第一電影企業公司」;解放前後來港,1955年赴台定居。唐氏拍過多部電影(編導),在多間大學任教;出版詩集、劇本、小說、理論、雜文、散文及報導文學近三十部。  唐氏提及文壇上盛傳劉半農曾有意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之候選人;魯迅把此事轉告台靜農。究竟有無其事?有人就此事請教時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的台氏,但「台老師不願提及文壇往事。」事聞於唐紹華,他幾經尋訪,最後「煩託在日本的文友代查一下,果然有此一說」。  魯迅致台靜農的信如下:「……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作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其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不僅反映魯迅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亦看出他對中國學者在外國「販賣」中國文化混飯吃大不以為然以至一棍打死的態度。  這信有日月而無年份(這是國人寫信的通病),經唐氏查證寫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時魯迅的重要小說如《狂人日記》(1918年)、《孔乙己》(1919年)、《阿Q正傳》(1920年)、《吶喊》(1924年)皆已出版並轟動文壇,但魯迅仍說「還欠努力」,不知是出於自謙或有其他原因,令他認為並沒有中國作家有此資格!  魯迅對中國作家與「諾貝爾賞金」的看法,正確與否,有待文學界評說;他對陳煥章寫《孔門理財學》的輕薄態度,筆者則期期以為不可。                  ***  陳煥章(錦泉)何許人,他便是熊彼德在其傳世巨構《經濟分析的歷史》提及的「中國經濟學Huan Chang Chan」,而「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便是《孔門理財學》,這本書為陳氏在哥倫比亞大學(應在1905或1906年至1910年)追隨經濟學名宿克拉克(John B. Clark, 21.1.1847-21.3.1938年,現在每二年一次頒給四十歲以下美國經濟學家的克拉克獎,便為紀念此公;該獎沒有獎金,在學界地位崇高;1997年得主為芝大三十九歲的墨非〔K. Murphy〕教授)從事研究的成果;芝大出版社把此博士論文稿列為「歷史、經濟及公共法研究叢書」之一,分二卷(約八百頁)於1911年出版。  陳煥章向英語世界譯介儒家食貨理論而得博士學位,當然與「中國」兩字脫不了關係,而做這種工作的基本條件是對儒學有研究、精通英文及經濟學,魯迅說陳氏之得博士學位,「自己也覺得好笑」,是了解陳煥章「寫作動機」和才學的人笑不出來的。筆者推斷魯迅根本未曾讀過這本原著,只是他嫉洋如仇,看不起吃洋飯尤其是以「國粹」混洋飯吃的人,因有斯說。                  ***  香港孔教堂於1940年重印陳煥章《孔教論》一書,內收〈孔教論〉、〈中國今日當昌明孔教〉及〈孔門理財學之旨趣〉三文。後者為《孔門理財學》的中譯摘要,陳氏寫道:「作是書。本含有昌明孔教以發揮中國文化之意思。蓋西人每多鄙夷中國。幾以為世界之文明。惟西方素有之。而中國從未佔一席也。」他因此發奮把孔門有關「理財之學」,譯為英文並與西方學說作比較。陳氏續說:「諸子朋興。各持異說。且與孔孟為同時。故諸子之學說。不得取以比較。故是書實可名為中國理財學史。不過於諸子學說。尚未詳備耳。」  陳煥章的識見,可從下述這段話見之:「理財之學。在歐美已成專科。學說日新。各分流派。何以與我中國之學說。比較其異同得失。亦學者之有事也。然此學有最大危險者二。其一則附會之弊。我們中國人。向來喜歡以西學附會中學。動輒謂西人竊取吾說。此不值一笑也。或望文生義。喧賓奪主。勦襲西人之諸言。為中文之解釋。而於本文正義。反乏發揮。其二則偏私之弊。我們以孔教徒而談孔教之學說。以中國人而談中國之事實。誠恐不免出於敬教之誠。愛國之熱。而轉論或涉於偏私有不盡公正之處。凡此二弊。兄弟皆極力除去。總以西人科學之法而著此書。此蓋守孔子修辭立其誠之教。不敢自欺而欺人也。」  近百年前陳氏有此識見,魯迅若曾得讀,又怎會心存蔑視?今「動輒謂西人竊取吾說」的學者,又怎能不臉紅!(1997年3月19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