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叢書
當年2003
作者/譯者/編者:
林行止
出版社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111491
圖書分類:中國現代作家文集/總集/選集
出版年月:2005/4
頁數:442
開度:140x210mm
定價:75.00
選載
經濟困頓雖迫切 政治危機更要防 去年(2002)恆生指數跌近二成,在政府全力「催谷」下,樓市仍乏起色,尚幸實質存款利息(利率加通縮)仍在三、四厘水平,使資金持有者保存了購買力。對於投資階級而言,02年當然不是值得眷戀的一年,然而,只要「持盈保泰」,無論持有現金或債券,實質收入仍差強人意──最低限度,利息和孳息令資金購買力有所增長,在低迷和不明朗的經濟環境下,這已值得慶幸。 受薪階級的處境比較困難,他們的平均收入輕微下調,情況不是太惡劣,因為收入減幅與通縮率不相伯仲,購買力沒受太大影響。自從七十年代以來,主食物的消費佔家庭總支出百分比不斷下降,顯示年來港人物質生活質素不斷提升,「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指出,入息愈低主食開支愈大,因此,當局決定開放食米市場勢必促致米價在自由競爭壓力下下調,對生活在貧窮線上下的低入息家庭最為有利──政府此項決策確是「仁政」──不但如此,假如他們經常到物價低廉的內地消費,「優越感」以外,物質享受亦較充實,這等於說他們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貧富兩極化已廣受關注,不過大家必須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必參差,只要社會流動性靈活,這會刺激、鼓勵未富的人奮發賺錢,這一機動性未失,也許是特區政府五年多來的最大功德。當局對貧困階層的照顧,雖非無微不至,但從有關部門意檢討綜援的情況看來,接受救濟的人,基本生活應沒問題──若活不下去,在我們這個發達的都市,綜援金顯然只會增加而不可能減少! 筆者因此認為港人在持續通縮四年多後的經濟生活不算太壞,港大民意網站去年年底(2002年)的調查顯示,八成被訪者不滿當前的經濟環境,那是因為多數港人對通脹肆虐的浮華景象記憶猶新、對升完可以再升的樓價股市未能忘懷,是凱恩斯在《通論》中論及投資時所提到的「投機亢奮精神狀態」(animal spirits)仍在腦際,與此同時卻有愈來愈多人面對失業威脅,其對前途茫然、對現狀多牢騷便不難理解。 不必諱言,和環球的投資者般,大部份持有股票和物業的香港人,財富大幅萎縮,那是通縮下的必然現象,並非香港特別惡劣,筆者九八年第三季的結集(林行止作品第十三冊)以《通縮初現》為名,由於當年寫了不少通縮初臨、投資者應改變他們在通脹期的投資觀念的評論,可惜那時很多人仍然陶醉在炒樓炒股只會買貴不會買錯、即長期持有一定賺錢的「懷舊氣氛」中,對通縮的「警告」置若罔聞!對通脹念念不忘、情有獨鍾的固執,難免有時要付出代價。 八成被訪者不滿經濟現狀,並不表示香港經濟已走上絕路!別說香港轉口仍有增長,抵港遊客增幅亦屬驕人,也許香港商人從中獲利不算豐厚,然而,有生意便有機會圖利,那是經濟活力的體現……。近年經濟不再是通脹時代的光景,不過,背靠中國的優勢令香港當前的形勢,遠勝那些貿易及旅遊業均如一潭死水的地區。香港人不可因一時失意而全盤否定多年經營的成就和本身的市場觸覺及經營能力,妄自菲薄於己於人都無益。眾所周知,在三高──薪金、樓價租值及匯價俱高的局限下,香港經濟失去不少競爭力,但是由於有深厚的「家底」,仍有靜待上升循環來臨的本錢。 行政長官快將發表新年度的施政報告,接便到財政司司長公佈財政預算案,筆者希望他們不會再作太大動作的變革,輕微的改亦要謀定而後動,因為所有經濟活動都有可見(seen)和不可見(unseen)亦即表象的和深層的反應,一些表面看來有效的措施,也許實行起來會有深遠的(目前看不到的)負面效應。財經決策當局不應魯莽從事──對那些過去決策輕率所造成的創傷,亦只有靜待客觀環境的配合令其慢慢癒合,千萬別陷入不能自拔的不斷干預的泥淖。在自由經濟的體系,政府干預市場往往只會處處顯得力不從心。 紓解財困,須從善用現有資源入手,如何使萬餘億儲備(外匯加財政)有合理回報是關鍵所在;筆者希望決策層對此有保守、謹慎、明確且具體的指示。以香港財政資源之豐裕,只要不再虛耗因循,善加處理,財赤的困擾應該很快便成過去。節流當然重要,但在未設法開源即未積極運用現有資源前,所有撙節開支的舉措,都會成為不滿政府管治的溫床! 香港社會嚴重分化,人民對政府極度不滿,當局不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恃北京的支持而不理會沸騰的情,可能會有極為嚴重的後果,北京不會長期為一個民意基礎薄弱的政府「背書」。事實上,行政長官若能公開承認第一屆任期內因經驗不足及急於求成而在施政上出現缺失,以證實江主席「金無足赤」之說,其民望便有見底回升的機會……。政府首長技巧地打倒昨日之我,國際政壇上屢見不鮮,那絕非甚麼奇恥大辱,而是仔細衡量主客觀因素後足以挽回民望的果敢決定。布殊總統斬釘截鐵地公開說要迴避聯合國單獨向伊拉克動武,舉世嘩然,在英相貝理雅苦勸及國務卿鮑威爾「死諫」下,已改變立場,力拖聯合國落水。布殊的「轉」,不僅絲毫無損反而強化其領導權威,行政長官應以此為鑒;《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程序,若能遷就港、外民意,稍舒外國政府的「憂慮」(擔心其在港僑民生活與工作自由受限制),別再堅持廢白唯藍,香港的不滿民情當可慢慢平息,政府民望回升,官民才能一體對付經濟困難。當局當然可以強悍地通過二十三條立法,但香港人的失望與失落必會把社會推向動蕩不安的邊緣,而更令人擔心的是,此事可能導致外國政府對香港另眼相看──外國政府看中中國市場,對中國內政眼開眼閉,但經濟地位已不若過往重要的香港,如果明目張膽做出一些有違西方價值觀的立法,香港便有可能成為她們展示道德勇氣、維護自由的地方。 回歸以來,香港特區經濟急挫,政治平穩,唯政府在二十三條立法上若橫蠻強來,在經濟未有轉機前香港政治亦會出問題。(2003年1月2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