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中國金融市場--理念與策略

書名/叢書:中國金融市場--理念與策略

作者/譯者/編者
徐燦傑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111319
圖書分類:金融投資
出版年月:2005/5
頁數
262
開度
140x210mm
定價:80.00


內容簡介
  中國市場無疑是二十一世紀的焦點,其金融市場更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2006年11月CEPA全面開放後,金融從業員將可全面踏足這片黃金地;再者,溫家寶總理在第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推進政策性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改革。…..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建設,營造資本市場穩定和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化保險業改革,規範保險業市場秩序……」,這充分顯示中國政府積極改善金融市場的決心。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必需盡快認識這龐大市場,以趕上這個百年難得的機遇。  本書旨在透過銀行、證券、保險及企業收購與合併四方面詳細剖析現時中國的金融市場,並輔以個案研究,務求把理念與實務連繫起來,把現時中國金融市場的概況呈現於讀者的眼前。謹以此書獻給各位,作為準備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領航燈。
選載
中國銀行業概覽(一) 中國宏觀環境人口統計:  2003年中國平均每人收入已經超越了1000美元,不同階層的人士在不同地區對銀行有何意義,在銀行業有一種原則,稱為“20/80”原則,指的是銀行業的20%用戶貢獻80%收益。  中國銀行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來說,競爭就在於這20%的用戶。也就是說,銀行所主要搶的就是富有及優質的用戶,因為這會為銀行帶來決定性的收入來源。但如何更有效率地與外資銀行競爭,由於國內商業銀行在規模、資金實力都較國外銀行差的情況下,在長期經營服務中維繫與這類客戶群體的良好關係是最大優勢,在激烈競爭中留住客戶,並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客戶延伸其他的金融事務將是各銀行成功對抗外資銀行衝擊的關鍵所在。銀行業開始出現了一種以客為專的服務態度,為的亦是為了吸收這群顧客,然而我們相信,這群的顧客的數目將會不斷的增加,以致銀行業的總體收入不斷上升。我們當然需要同時考慮因為激烈的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國民經濟增長: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特別是在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SARS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傷害,以及近期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通過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避免了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01年至2002年期間中國出現了輕微的通貨緊縮﹐2002年的消費物價增長為負0.4%﹐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出現了自2001年11月份以來的首次上漲﹐1-5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0.6%﹐扭轉了近兩年來物價持續下降的局面。  中國政府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運用公開市場等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量,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國民經濟較快增長。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16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加快1.1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長6.9%。貨幣供應及政策:  貨幣供應量M2增長繼續加快﹐各項存款及金融機構貸款增加較多﹐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特別是2003年5月末﹐M2同比增長20.2%﹐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6.2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18.8%﹐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個百分點﹔M0同比增長12.3%。M2增長幅度已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消費物價增長幅度之和9.8個百分點﹐增長偏快。  2003年5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3400.6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8.277元人民幣﹐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所規定的“穩定幣值,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來看,全年貨幣政策合乎要求。針對企業效益欠佳,尤其是國有企業財務負擔過重的問題,央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調0.25個百分點,貸款利率平均下調0.5個百分點。據測算,通過縮小利差,企業全年可以減少淨利息支出300多億元。  中央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杠桿作用﹐穩步推進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要繼續深化貨幣市場的融資和投資功能﹔繼續發揮信貸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強信貸監督﹐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督促商業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管理﹐防範長期信貸風險。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全年對外貿易順差255億美元,比上年減少49億美元。利用外資繼續增加。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403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對外貿易增長: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額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額4128億美元,增長39.9%(見表1)。對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均增長較快(見表2)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實施進展順利。外匯儲備繼續增加。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4398億美元,比去年末增加366億美元。金融改革:  中國的金融體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社會資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穩步提高。但是﹐中國金融業在深化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新的挑戰。金融業不良資產比例依然較高﹐金融企業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根據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所做出的承諾的要求﹐加快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中國應對新的挑戰的客觀要求。中國金融近期改革的重點包括﹕   (一)銀行業的系統性改革﹐包括處置不良資產﹐補充銀行資本金﹐改進公司治理結構﹐推動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二)採取有效措施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渠道﹐以改善儲蓄構成。     (三)制定一攬子政策措施﹐改革養老保險和醫療體制。     (四)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可兌換和貿易自由化情況下的金融服務改革。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貨幣政策應逐步淡化其在具體結構改革中的作用﹐而專注於宏觀經濟調控。 中國銀行的腐敗和不良信貸:  中國的國有銀行長期有很龐大的不良貸款,除了他們本身管理的因素之外,另外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經濟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加上銀行本身的效益,通過上繳財政而直接轉變為社會的效益,而沒有增加到資本金和提撥呆壞帳準備金等等。  中國的銀行系統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那就是銀行的腐敗和不良信貸,銀行系統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中國的銀行還未發展出一個完全的商業信貸文化,即是按照西方銀行的標準,在商業信貸的基礎上做出借貸的決定。中國的銀行缺乏了這種商業信貸的技巧。此外,銀行受到政治的壓力,他們要貸款給國有企業,令他們能夠繼續生存。  再且,中國的銀行還有一個腐敗的問題,就是銀行的員工貸款給他們的親朋戚友,但他們會償還貸款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這些問題都導致了銀行的壞帳和呆帳出現。根據中國官方的數字統計,中國四大銀行的呆帳佔銀行總貸款的25%,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計算的話,中國銀行的壞帳佔銀行貸款的比例在50%到60%之間。從中國銀行的問題可以知道,中國銀行的壞帳一定會高過官方的數字,但是不會高達百分之五、六十,可能會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間。  由於中國銀行業普遍都有壞帳和資金向外逃,中國銀行業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拉丁美洲化的問題,即是嚴重的資金外逃和借貸而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雖然現在的問題還未那麼嚴重,但將來亦有可能會出現的。最大的國有銀行能夠得到國家的存款保障,所以很多小銀行都將資金轉移到大銀行,但是並沒有出現擠兌存款的趨勢。  中國的銀行系統雖然出現了拉丁美洲化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情況並不一樣。拉丁美洲的問題是因為借債借得比較多,而他本身經濟沒有發展,因為借債不恰當,自己也承擔不到,所以導致銀行系統和整個經濟系統出現了問題。中國現有的資金外逃,銀行裏面問題又比較多,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的經濟不會導致拉丁美洲這樣的問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