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吳宇森電影講座

書名/叢書:吳宇森電影講座

作者/譯者/編者:卓伯棠 主編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國際書號:9882016928
圖書分類:電影電視
出版年月:2005/9
頁數:
開度:140x210mm
定價:70.00


內容簡介
  在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吳宇森現身說法,親述他大半輩子獻身電影藝術的曲折經歷和切身體會,這對於一年到頭忙於拍片的大導演來說,真有點紆尊降貴的味道。  畢竟這裡是他的故土,他個人事業的發祥地。  早年拍片甘苦自如,藝術與市場之間要巧妙平衡,進軍荷里活適應新的制度,藝術風格的追尋是電影人畢生的夢,如此等等,精采紛呈。  書中收入了吳宇森導演對學生電影作品的評述,以及參與大師班的學生對吳大導的演講及他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回應。  立體地看吳宇森,看他的成長和成就,他對香港電影和荷里活影片的心得,看他不斷擴大的影響,從中或許也看得到香港電影以至中國電影的前景。
選載
  序  「吳宇森電影講座」之所以能夠付諸實行,並且能夠出版,不能不提起二○○三年年底與吳清輝校長的一次會面,當時我提出是否可以由傳理學院電影電視系報請大學,授予出生於香港成名於香港而今已響譽國際影壇的吳宇森導演為二○○四年度的「榮譽博士」候選人?吳校長聽完我的簡介後,隨即表示由於時間緊逼的關係,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吳宇森的成就以及他在電影文化藝術上的特殊貢獻作一個提案,送到大學「榮譽博士遴選委員會」討論?於是我便馬上展開工作,我與盧偉力博士以及兩位研究生伍希彤和葉穎章在一星期內將吳宇森的有關材料事理完成,即送到上遴選委員會,靜候消息。約三個星期後,傳來吳宇森已入選為二○○四年度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名單,結果須等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最後批准。  開辦「影視及數碼媒體製作碩士」最高學位課程  對大學而言,這是一件大事,對電影電視系而言更是一件頭等大事,必須好好計劃,周密籌備。而在之前,我已經與吳宇森通信聯繫,一方面了解他在美國工作的近況,另一方面,將我們電影電視系這幾年因應香港的電視媒體,特別是大中華地區的媒體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將是高速發展步伐的需要作大幅度的改變與調整。可惜的是,香港政府這幾年削減大學教育經費已到了嚴苛的地步,逼得大學不能不凍薪減薪,甚或削人來掙扎求存,面對這種惡劣的情況,欲談發展,談何容易!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逆境更應自強。更何況我們看到大中華地區影視數碼媒體的產業未來需要大量中級以上的製作與創作人才,而恰恰在目前,無論是香港或中國內地的大學,都缺乏培訓這種人才的課程,有的只是提供基本訓練的本科,研究院則是做研究的,而非製作的。也就是說沒有開辦「影視製作碩士(藝術)」課程的院校。而這在美國已經有四十至五十年的歷史,且成效卓著,修讀年期為全日制三年,其中以西岸南加州大學、東岸紐約大學為表表者。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的仝人,深感此時此刻正是開辦「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製作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 in Film, 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簡稱MFA)課程的最好時機,因為有危必有機,況且莊敬才能自強,大家共識已有,於是齊心協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做大量資料搜集,包括參考北美在這方面做得最出色,成績最突出的幾間大學,如前面提到的南加大、紐約大學、加州大學、以及德州大學等,還有美國設有影視製作碩士科系院校,組成的大學電影錄像協會對課程的要求和規定等,設置了我們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製作碩士」(MFA)課程。並且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經過五個大學不同層面委員會的評審,一次國際學術評審團(包括業界的代表)整整兩天的評核通過,最後才送到大學校務議會通過,才於二○○三年一月正式開辦,招收第一屆學員。一轉眼到今日(二○○五年)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明年的夏天將會有第一屆畢業生。製作碩士每年招收二十至二十三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畢業生,大部分有多年的產業經驗,學員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馬來亞、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各著名大學。  師資為業界具高等學位導演及編劇  「電視電視及數碼媒體製作碩士」為培訓影視製作人才的最高學位,它必須與業界保持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所以,在過去兩年我們邀請了具有製作碩士或碩士學位而世界有名的導演許鞍華、方育平、羅啟銳、陳安琪、蕭景路、蔡金銓、蔡繼光、名編劇劉天賜及阮繼志等為課程的講師。也因為這樣,我們在第一時間聘請吳宇森博士為本課程的榮譽顧問。  事實上吳宇森對我們的自強,在困難的情況下開辦MFA課程給予肯定,並以實際行動予以支持。就在他於二○○四年十一月八至十一日回來接受「榮譽博士」的榮銜時,舉行一連四天的「吳宇森電影講座」合共八講,本書就是由八講的講稿結集而成。  為了吳宇森電影講座,我們邀請了大中華地區,包括大陸、台灣、新加坡、澳門與香港等地超過三十所大學相關科系的代表學生參與,包括北大、清華、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大、浙大、重大、川師大、東北師大、南大、武漢大學、台灣藝術大學、世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詳細大學名單列後)。可以說,吳宇林的電影講座成了大中華地區參與院校、學生代表最多的一次,內容實不用說,影響也是最廣泛的一次電影學術活動,這從講座受到海外傳媒廣為報導可資佐證。  在吳宇森回香港前的兩個多月,我們已預先將四天的講座時間安排好,而且向前來參加講座的國內、台灣、新加坡及澳門的院校發出了邀請函,學生收到函件後即各自辦理來香港的手續。講座是上午、下午以及兩個晚上都有安排,中間有兩樁事是臨時要加上:一,是當時的特首董建華邀請吳宇森一聚,時間約一小時,二,香港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總會的岑建勳來電,請吳抽空為「影視職藝人員培訓班」主持開幕典禮。兩件事安排好後,即給吳宇森去信確定,在信中我提到幾天的講座排得密密的,他會很累,抱歉地問他是否減少一、兩個講座,或者將講座的時間縮短些?怎知接到他的回信卻是:「一切按已有日程表進行,講座一個也不要少,時間也不要縮短,我會全力配合,不作宣傳,因為不是來做影片宣傳,『務實』一點比較好……我一向喜歡凡事簡單,一向最討厭過份鋪張,過份曝光。尤其這次是純學術活動,就讓我過一下『安靜而簡樸』的校園生活吧!」吳導演以年輕學生為先,處處為別人著想,顯出了他為人敦厚、認真可貴的一面。  對「大中華大學生影視作品獎」的肯定  幾年前,即二○○一年我們系與北京電影學院,二○○二年與上海交通大學合辦了第一、二屆「大中華地區大學生影視作品獎」,而二○○五年則由電影電視系自己主辦第三屆,參與的大中華地區的大學已由前二屆的20多所,增加至34所,包括作品120多部,及派學生參加,由第三屆開始除了作品之外,我們則以學生親身參與為主,這是與一般的學生影展只接受作品不一樣。我們除了提供一個作品競賽的平台更加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如國內、台灣、新加坡、澳門及香港來的影視媒體學生提供互相交換意見心得和切磋的平台,同學更能親身參與由不同國家影視學院教授,如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瑞士、波蘭、日本等國的教授專題講座。第三屆的專題講座是紀錄片,於是有來自各地區,國家的紀錄片得獎導演,希望將學術與產業結合,也為同學與他們有一個直接對話的機會。  吳博士對「大中華地區大學生影視作品獎」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覺得意義重大,特別是「中國人常因政治因素而導致四分五裂,殊屬憾事,更覺痛心」,他期待「大中華地區大學生影視作品獎」實質意義可引伸至「可讓新世代的中國年輕人能從文化藝術方面連繫起來,祈各方能欣賞及學習對方的才華,優點和創意,增進彼此友誼,達至文化和感情交流的意義」。他更盼望我們的作品獎能夠堅持下去,發揮其潛在功能,從而提高中國電影的水準。

没有评论: